唤醒大洋深处黑宝贝——富钴结壳

发布时间:2010-02-25
     浩翰的海洋,波涛汹涌,碧水连天
     宛如陆地上的崇山峻岭、丘陵平原,大洋深处也峰峦回转,翠嶂重叠,分布着许许多多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海山,它们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
  一、沉睡洋底千万年
     大洋富钴结壳是一种主要赋存在太平洋(而非大西洋或印度洋)水下顶面平坦、两翼陡峭、形似“圆台”的海山斜坡上,水深1000~3500米,色黑似煤,质 轻性脆,结构疏松,表面常布满花蕾似的瘤壮体,厚度一般为几毫米至十几厘米,形状为板、结核或烁状等的海相固结沉积物。由于沉积时古海洋环境的差异,富古 结壳常呈现为成分和颜色不断变化的多层构造特征,如褐煤状、多孔状或无烟煤壮结壳分层。此外,据实地勘查及系统科学研究,它在太平洋不同区域的储存特征和 富集规律也是五彩纷呈、千奇百态。至今,它已静静地沉睡在那里数千年了。资料显示,富钴结壳金属含量可高达2%,是陆地最著名的含钴矿床(中非含铜硫化物 矿床)含钴量的20倍;贵金属铂含量也相当于地球上地壳含铂量的80倍。若与我国东太平洋海盆大洋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相比,其钴含量高3倍~4倍,铂含量高 10多倍,海底面覆盖率高3倍~4倍,单位面积重量高4倍~6倍。据不完全统计,太平洋西部火山构造隆起带上,富钴结壳矿床的潜在资源量达10亿吨,钴金 属量达数百万吨,经济总价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因此,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它一直是世界海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领域的热点。
  二、得来要凭真功夫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中太平洋考察队在开展大洋基础地质科学考察时,就发现了太平洋水下海山上存在着铁锰质的壳状氧化物,但未引起重视。此后,美国、 俄罗斯亦曾分别对夏威夷群岛和中西洋海山上的铁锰氧化物开展过调查。直到1981年德国“太阳号”科考船率先对中太平洋富钴结壳开展专门调查后,富钴结壳 才真正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海洋学家的密切关注。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拉开了富钴结壳正式航次调查的序幕。
与大洋多金属结核相比,富钴结壳的海上调查既有其特殊性又具有极大风险。其主要调查手段有地震、重力、磁力、多波束、浅地层剖面、温盐深、海水化学、土工 测量以及海底视像调查等。取样装置有链袋式拖网、浅钻、电视抓斗及深海载人深潜器等。结壳采样一直是调查中的技术难点,要求采样器能生长于玄武岩、火山碎 屑岩等硬质岩石表面的结壳破碎并采集上来。
     总之,富钴结壳的资源开发是一项以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综合系统工程,需不同学科、领域和部门密切配合和强大的财力支撑。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外 已将先进的技术装备及研究方法引入到海洋资源的勘查和开发中来。如海底立体测绘技术,深海自治声像、视像系统,实时高分辨率GPS差分定位系统,采集矿装 置及提升装置的行走、监控系统等。
  三、强身健体迎挑战
     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章程,先驱投资者可以向联合国海底管理局申请并获得对某一区域内特定的后类资源进行勘探和开发的专属权利。自1998年8月 17日俄罗斯提出太平洋某国际海域为其结壳矿产资源的“优先开发区”后,太平洋结壳的“圈地”之争变得异常激烈,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为捍卫我 国的海洋权益,确保我国结壳资源的调查和开发技术能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应切实加大对其资金的投入力度,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调查技术装备,加快调查进程。尤 其重要的是,应优化人力、财力资源配置,加强集约性技术的开发,支持和扶植高新技术的引进和转化,以及积极开展结壳资源评价方法和矿山地质经济评价的研 究。
97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