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成立于1956年,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局级公益二类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矿产资源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地质调查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基础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截至2023年11月,全所在职职工278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比93%(博士研究生217人、硕士研究生36人),高级职称人员占比72%(正高职称93人、副高职称103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得者3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2人,李四光、黄汲清地质科技奖获得者7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科技部青年科学家项目2人,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首席科学家7人,中国地质学会金银锤奖12人,自然资源部三梯队人才16人,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3个,中国地质调查局三梯队人才12人。
设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分别有7个博士学位和8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设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是我国矿产资源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22年被纳入科技部等四部门首批使命导向管理改革试点名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矿产资源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现有博士后11人,在读研究生95人(在读博士62,硕士33)。
资源所坚持“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在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创新、矿产资源规划研究、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等领域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突破性进展。资源所现承担国家地质矿产资源及环境调查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国家级重要项目90余项。资源所秉持“科技兴所、人才强所、依法治所”理念,促进优秀人才成长,注重实施大项目大团队机制,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改造地质调查,着力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环境重大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在矿产资源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近10年来,“青藏高原地质理论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东部中生代隐伏金属矿找矿理论技术创新与重大突破”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东部板内燕山期大规模成矿动力学模型” 等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53项,其中一等奖35项。同时,资源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获授权国家专利135项(其中发明97项),软件著作权37项。
当前,资源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使命导向管理改革,以成为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引领者和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支撑者为使命,围绕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以科技创新推动找矿重大突破,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组织化和体系化能力,加快建设矿产资源领域国际一流的集科技创新、高端智库、数据开发、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研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