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简介

发布时间:2020-05-18

  由陈毓川院士指导,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盛继福和王登红研究员主编,23位编委历时11年共同参与编制完成的《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业已面世。《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是第一部全国层次上系统反映中国钨矿资源状况、钨矿勘查成果、钨矿床地质特征、钨矿成矿规律及相关研究成果的专业志书,也是中国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成果之一。首次全面搜集了中国110年以来的钨矿有关的各类资料,系统总结了发现和勘查史与成果、开发利用情况等,查明了当今中国钨矿资源的禀赋特征,分析了中国钨业的基本状况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探讨了钨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与趋势,为钨矿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系统搜集整理了中国钨矿的各类数据(截止到2017年),首次分片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中南、华东)论述了钨矿资源禀赋特征,时空分布,以及72个典型矿床的发现、勘查简史、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矿机理、成矿预测和找矿方向等,不仅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还为钨矿床研究树立了典型。本志为普及钨矿知识,进一步总结钨矿成矿规律,深入研究钨矿成矿理论,拓展钨矿找矿空间提供了最全面、系统的一部专业性书籍。

  《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篇章结构如下:

  《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全书约85万字,分三篇,上下两册,共16章。全书除前言、结语外,正文包含十六章,即第一章到第四章为上篇“总论”,第五章到第十一章为中篇典型矿床“分论”,第十二章到第十六章为下篇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上篇“总论”介绍了钨的性质、用途、钨资源的分布、中国钨资源禀赋特征、中国钨矿发现、勘查研究简史、开发利用状况等;中篇“分论”即按照行政区域分布介绍了中国有代表性的72个钨矿床,每个矿床从发现、勘查简史、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矿机理、成矿预测和找矿方向等6个层面分别进行了概要性介绍;下篇从钨矿的类型(包括工业类型、成因类型、预测类型、勘探类型、勘查类型、成矿系列)、钨矿的空间分布规律、钨矿的时间分布规律、钨矿主要类型的地球化学、钨矿的成矿预测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介绍和研究总结。本志书总结了全国1200余处钨矿床(点)的基本特征,从中选出的72处钨矿床包括了中国所有的超大型、大型钨矿,部分中型钨矿及少数有特殊意义的小型钨矿、特别是21世纪发现和勘查的大中型钨矿床也收入本志书内。本志书含插图438幅、插表123张、图版1套、附图4幅、附表5张,中国钨矿成矿规律图(1∶500万)1幅。

  《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的主要创新性成果有:

  1、理论认识的创新

  (1)再次系统总结钨矿的经典模式

  半个世纪以来,“五层楼”找矿模型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根据地质找矿工作和矿山开发的实践,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及许建祥等、王登红等又进一步提出“五层楼”深部还有“地下室”的找矿观点,以此建立起“五层楼+地下室”的新模型,并分别在赣南淘锡坑、盘古山等地的深部找矿实践中得到了成功检验。

  (2)从赣南为中心到“南钨北扩”、“东钨西扩”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赣南、粤北及湘南是中国重要的钨矿资源基地;在90年代至21世纪初,滇东南麻栗坡一带钨矿发现,实现了“东钨西扩”;而21世纪初至今:江西大湖塘、朱溪、东坪钨矿的找矿突破,“南钨北扩”,跨过长江,出现在秦岭、中条山、太行山等地。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的努日、程巴也发现了黑钨矿,进一步“西扩”。

  (3)重新厘定了钨矿床类型划分方案和钨矿勘查类型定义

  将钨矿床类型划分石英脉型、矽卡岩型、云英岩型、等9种类型,并对其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重新厘定了钨矿床勘查类型的定义,即依据主要矿体规模、主要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五个主要地质因素,从勘查工作的难易程度对矿床进行的分类。

  (4)划分了III级成钨带和矿集区,查明了钨矿空间分布的构造控制要素

  划分了63个Ⅲ级成钨带,包括20个A类成钨带,17个B类成钨带和26个C类成钨带。重点论述了10个Ⅲ级成钨带和23个矿集区,探讨了构造演化历史与钨成矿的关系。

  (5)查明了中国钨矿的主要成矿期,重新厘定了钨矿成矿系列,建立了成矿谱系

  在系统梳理1000多个同位素年龄的基础上,将中国钨矿的主要成矿期分为6个(新元古代、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进一步明确了燕山期是最主要的成矿期。对涉及钨矿的矿床成矿系列进行重新梳理,在不影响2007年版本全国矿床成矿系列厘定方案的基础上,以增加亚系列和矿床式的方式为主要手段进行调整。

  (6)重新审视了中国地壳多旋回演化与钨成矿的关系

  钨矿的形成总是以多旋回构造为前提的。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发展演进,在形成各个旋回特定沉积建造的同时,往往得以将下层物质转入上层沉积。在多旋回构造运动发展过程中,随着地层沉积的不断发育,形成了含钨沉积建造的多层性。除了华南钨矿具有多旋回成矿的特点之外,秦祁昆成矿域的钨矿也是多个成矿时代的,也是多旋回成矿的产物。

  2、成矿预测的再突破

  (1)系统总结了钨矿找矿有关方法,包括地质找矿(岩浆岩、地层、地质找矿标志)、遥感预测、地球化学、重砂测量、地球物理探矿、群众报矿等。

  (2)系统总结了钨矿的勘查模型,为后续找矿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勘查模型主要有利用综合方法的勘查模型,此方法可通用,最为有效;地质勘查模型,此方法适合深部找矿,如“五层楼+地下室”模式;地球化学勘查模型,此方法主要通过研究元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原生晕;地球物理勘查模型,该方法综合物探方法,对深部隐伏岩体或矿体进行探测。

  (3)分析了中国钨矿保障力影响因素,指出传统钨矿产区潜力大,给出了新的矿集区、新类型钨矿和新构造环境中钨矿的研究与勘查建议。其中传统老区包括赣南-粤北矿集区和湘南钨锡矿集区。新矿集区包括皖南(浙西)矿集区、吉中-延边矿集区、北祁连矿集区、新疆-青海祁曼塔格矿集区、西藏地区。钨矿新类型包括破碎带蚀变岩型钨矿、沿层交代、硅钙界面。

  (4)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给出了未来中国钨矿的工作建议:适度加强钨矿地质工作、加强综合利用研究、提高钨矿伴生元素的利用水平、提高白钨矿资源的利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