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内环境斑岩铜矿研究新进展

来源:地调局资源所 发布时间:2022-10-12

  斑岩铜矿的形成机制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热点。传统观点认为斑岩铜矿主要形成于俯冲构造背景,而近年来的研究工作表明该类矿床也可形成于陆内环境。相较于俯冲型斑岩铜矿形成过程中有地幔物质的参与,陆内环境下形成的斑岩铜矿其成矿岩浆来源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针对上述关键科学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陈雷研究员及其团队,以南秦岭地区斑岩-矽卡岩型铜矿为例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成矿岩体和非成矿岩体均起源于中-新元古代新生下地壳,形成时限为149-142Ma,对应的构造背景为晚中生代陆内环境。斜长石、锆石和磷灰石的矿物学研究显示成矿岩体发育“反环带”斜长石,并具有相对较高的氧逸度、H2O、Cl和S含量,这不仅指示成矿岩浆源区中有地幔物质的加入,同时也表明地幔物质为斑岩铜矿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组分。综合上述证据,本次工作提出了陆内环境斑岩铜矿成矿模式(图1),该模式对秦岭造山带内寻找类似斑岩铜矿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该成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2092,41902042,41202056)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1BAB04B05)共同资助,发表于国际矿床学著名期刊《Mineralium Deposita》。

 

  图1 南秦岭晚中生代斑岩铜矿成矿岩体成因模式图

  论文信息:

  Chen, L., Yan, Z., Wang, Z. et al. 2022. Contributions of juvenile lower crust and mantle components to porphyry Cu deposits in an intracontinental setting: evidence from late Mesozoic porphyry Cu deposits in the South Qinling Orogenic Belt, Central China. Mineralium Deposita. doi.org/10.1007/s00126-022-01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