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造山带首次发现火成碳酸岩

来源:地调局资源所 发布时间:2022-11-24

  火成碳酸岩被视为揭示地球构造演化历史的重要“岩石探针”。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胡古月副研究员与合作者首次在喜马拉雅造山带识别出火成碳酸岩,该发现为查明印度板块俯冲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 

  矿物学研究表明,该类岩石主要组成矿物为白云石、菱镁矿和石英,副矿物有独居石、黄铁矿、磷灰石、铬尖晶石、铬铁矿、金红石和锆石等。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δ13CV-PDB值变化范围为-6.3‰~-6.0‰,显示地幔碳酸岩的碳同位素特征,而δ18OV-SMOW值高达+18.9‰~+19.7‰,可能反映下部富集地幔特征亦或者是受后期风化作用影响。同时,较高的Cr (218×10-6~956×10-6)、Ni (84.1×10-6~974×10-6)和Co(28.1×10-6~96.3×10-6)含量也表明岩浆岩源区具有幔源特征。此外,针状磷灰石和富钛矿物的大量发育指示岩浆快速上升和结晶的特征。 

  本次研究工作提出,由于冈底斯造山带东段中的斑岩型矿床(Cu、Mo)、高Sr/Y花岗岩、高Mg闪长岩、中-基性岩体和岩脉均具有沿南-北向裂谷产出的特征,与板片断离引发的线性岩浆活动产出特征一致,进一步推测中新世驱龙-甲铜金矿床的岩浆来源可能与碳酸质岩浆是“兄弟关系”(图1)。 

  本次研究工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号:92055202)、第二次青藏科考(资助号:2019QZKK0702)、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资助号:DD20221817和DD20221630)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资助号:201808110080)联合资助,成果发表于国际地球科学权威期刊《Chemical Geology》 

 

  图1. 火成碳酸岩成因构造模型 

  论文信息: 

  Hu Guyue, Zeng Lingsen, Gao Li-E, Chen Han. 2022. Miocene tearing of Himalayan lithospheric mantle: Evidence from mantle-derived silicocarbonatites from the Cona rift. Chemical Geology, 611: 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