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近日揭晓,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以第一完成单位的《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与装备》项目获特等奖1项,宋扬和王立强青年科学家获青年科技奖,以主要单位完成的《中蒙俄经济走廊资源综合考察与绿色发展关键技术及重大应用》和《鲁西碳酸岩-碱性岩型稀土矿勘查科技创新及找矿突破》获二等奖。
《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与装备》项目历时 4 年多,经过 300 多位科研人员的努力,在核心技术、仪器研制、方法创新和软件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是突破了高精度微重力传感器、宽带感应式电磁场传感器等 10 项核心技术,建立了电磁传感器检测与标定技术与装置,为发展高端勘探仪器奠定了基础。二是研制了包括高精度数字重力仪、坑-井-地三维电磁成像系统、轻便分布式遥测地震系统在内的 18 套勘探仪器设备,形成了方法齐全的国产勘探地球物理仪器系列,有效降低了对外仪器的依赖。三是提出了阵列三维电磁勘探方法,创新了多参量联合与约束反演、多目标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等20 余项新方法新技术;研制了金属矿地震等 2 套大型软件系统、8 套专用软件系统,提高了勘探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成果全面提升了我国勘探技术水平,已获发明专利 66 件,实用新型(外观)专利 45件,软件著作权 105 件;出版专著 1 部,国内外发表主要论文 165 篇。研发仪器直接销售1.76 亿元,广泛用于国找矿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
图1 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项目重大成果
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宋扬研究员一直坚持在青藏高原,尤其是条件艰苦的西藏阿里、那曲地区,从事矿产资源研究与评价工作。他在工作中注重成矿理论研究与找矿评价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并取得了重要应用,是西藏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成矿找矿理论和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铜矿增储示范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也是国内资源勘查地质学领域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其代表性成果《西藏班公湖-怒江带铜金成矿规律与找矿突破》从地层学的视角解析了班公湖-怒江洋形成演化过程,深化了西藏中部古-新特提斯转换机制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概念、范围及成矿系列,梳理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构造体制转换与铜金成矿的时空耦合关系。在技术研发成果方面,根据矿床的保存模型及研究区剥蚀强烈的特 点,在传统重砂找矿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研发了指针 矿物学找矿方法,针对研究区海拔高、难进入的特点,地质调查方式亟待创新的问题,研发了适用于5000米海拔的无人机填图技术。提出铁格隆南可达1500-2000万吨规模的重要判断,为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铜矿358目标的实现和推动西藏矿产资源领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图2 西藏班公湖-怒江带矿床分布图
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王立强研究员一直从事西藏重要成矿带找矿勘查和综合研究工作,在念青唐古拉成矿带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与找矿勘查,冈底斯成矿带斑岩型钼矿床成矿机制与区域成矿规律,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花岗岩型钨矿、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成矿机制与矿产调查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其代表性成果《拉萨地体主要金属成矿分带内控机制与找矿方向》.构筑了念青带铅锌成矿作用“两幕次、双背景”成矿新格架,提出成矿物质主体源自拉萨地体基底重熔的新认识。查明了中拉萨地体西段铜金钼矿带与念青带同为主碰撞背景成矿,但矿化元素组合差异之控制机理。提出冈底斯钼矿“物源+岩浆-流体F-Cl逸度”双元控矿机制,解译了钼与古-始新世铅锌、中新世铜矿之关系。首次识别出北拉萨地体中新世钨-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揭示了其“成矿异性”之原因。圈定找矿远景区十余处;为企业评价卡达、巴嘎拉东等矿床,挽回巨额经济损失;优化野达松多、龙玛拉等矿床找矿方向,取得良好找矿效果。
图2 拉萨地体主要金属成矿分带图
本次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共授奖137项,其中特等奖4项,青年科技奖28项。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编:100037
联系我们:邮箱 cagsimr@cags.ac.cn
网站标识码bm16000002 京ICP备20200445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