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研融合、科研助力找矿新突破——内蒙古发现1118高地大型银锌铜铅锡矿

来源:地调局资源所 发布时间:2024-03-21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中明确指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武广研究员团队(以下简称“研究团队”)牢记总书记嘱托,聚焦战略资源找矿需求,深入推进产研融合、强化创新驱动引领,以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撑。 

  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基础地质理论创新。近年来,研究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制成矿系统物质组成与过程”,建立了大兴安岭中生代典型成矿系统的成矿模式,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划分出大兴安岭南段与早白垩世火山-侵入杂岩有关的锡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针对大兴安岭南段锡银多金属矿床成因,提出了高分异花岗质岩浆与锡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认为岩浆混合、岩浆分离结晶、岩浆的还原性是该区锡银多金属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岩浆演化程度和熔体-流体相互作用是导致锡多金属矿床矿种组合差异的根本原因,大兴安岭南段的锡银多金属矿床均属于与早白垩世高分异火山-侵入杂岩有关的锡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推动产研融合,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期间,研究团队主动对接内蒙古玉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龙矿业”)把脉问诊,面对玉龙矿业增储上产的迫切需求,双方迅速组建产研合作团队。通过对西乌珠穆沁旗花敖包特银铅矿床系统解剖和花敖包特矿田成矿规律研究,建立了花敖包特矿田成矿模式,根据矿床成矿系列全位成矿和缺位找矿理论,开展了成矿预测,基于花敖包特矿田地质特征和地貌景观,提出了花敖包特矿田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叠加中生代岩浆岩带找矿新思路,创立了“地质填图 +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 磁法测量 + 大地音频可控源电磁测深 + 工程验”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 

  玉龙矿业将上述创新性认识、找矿新思路和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应用于花敖包特矿田勘查找矿,对1118高地锌多金属找矿靶区先后开展了勘探(2016.12019.12)和补充勘探(2021.92022.12),新发现了1118高地大型银多金属矿床,提交评审备案矿石资源量3651.8万吨,共伴生金属量(TM+KZ+TD):银3026.00吨、锌60.83万吨、铅23.23万吨、铜12.09万吨、锡2.74万吨(锡自然资储备字〔2023009号),实现了花敖包特地区铜、锡战略矿种的找矿新突破,经济效益显著。 

  大兴安岭南段锡银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于二连-贺根山和西拉木伦2条蛇绿混杂岩带之间,这两条蛇绿混杂岩带之间还发育准木布台-迪彦庙-大石寨蛇绿混杂岩带。研究团队提出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分布区找矿新思路和创建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对大兴安岭南段草原地区和蛇绿构造混杂岩分布区寻找隐伏热液脉型矿床具有重要的示范、借鉴和指导意义。 

  重视人才培养,打造地质科技人才尖兵。研究团队在服务产业的同时,还充分发挥资源所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教育职能,通过技术合作、现场培训、学术研讨等方式,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9人(2人获程裕淇优秀研究生奖),硕士研究生10人;为玉龙矿业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在读),地质矿产副高级工程师6人。 

  下一步,资源所研究团队将继续加强地质科技攻关,推动产学研进一步融合,以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