锑(Antimony)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有百万分之五,极难富集,分布也很不均匀,是重要的、稀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被广泛用于广泛应用于制造铅酸蓄电池、光伏设备、半导体、阻燃剂、远红外装置及军工产品等领域,特别是在军工领域,锑化物半导体材料在激光器、传感器等军民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可用于生产弹药、红外制导导弹、核武器、夜视镜等,享有“工业味精”、“光伏金属”、“能源金属”、“战争金属”等众多美誉,是一种对经济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原材料。
近年来,青藏高原北部美多、黄羊岭和冈底斯锑成矿带萨拉岗、扎西康等锑(多金属)矿的找矿发现以及湖南板溪、沃溪、渣滓溪等老矿区深部找矿的不断突破,使锑矿继续保持为我国的优势矿产。据自然资源部网站,2023年我国锑保有资源储量为82.74万吨,主要分布在湖南、广西、西藏等省份。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锑矿储量超200万吨,而中国锑矿储量为64万吨,占比超过30%,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是世界上第一锑生产大国,约占全球锑开采产量的48%;在2019-2022年美国进口的锑及其氧化物中,有63%来自中国。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2024年8月15日,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宣布自2024年9月15日起对包括锑矿及原料、金属锑及制品等多种形态的锑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是继2023年以来我国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后的又一个战略性矿产。
为进一步摸清我国锑矿资源家底,保障我国锑矿资源安全供给,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陈毓川指导,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组织研编完成并于2022年正式出版发行了《中国矿产地质志·锑矿卷》,首次从全国层面系统反映了我国锑矿资源状况、锑矿勘查成果,系统总结了锑矿成矿机制、成矿规律,研判了我国锑矿的成矿潜力,指明了找矿方向,并基于此开展了成矿预测。该志书强调了要加强老矿山外围及深部、新地区、新类型锑矿的找矿勘查,特别是应用“五层楼+地下室”勘查模型开拓深部找锑矿的新空间。研编过程中,研编组在陈毓川院士带领下,深入到世界最大的锑矿——湖南锡矿山开展实地调研,促进该矿在中泥盆统棋梓桥组探获高品位锑矿体,为增储上产通过了科学指导。
该志书对新一轮找矿行动和大型资源基地建设也提出了具体建议,尤其是加强昆仑山中西部、中亚南天山、西藏地区、桂北-黔西南地区等西部地区的新区找锑工作,如指出在贵州半坡锑矿北西向、近东西向及南北向构造相交的复合部位,其深部层间断裂和层间破碎带发育隐伏矿的可能性较大,可进一步借鉴“五层楼+地下室”勘查模型。
该志书对全国94个3级锑矿预测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为区块出让、指导今后锑矿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