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矿物室的中国矿物志编研团队,多年来薪火相传、潜心钻研,以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推动《中国矿物志》编著与出版工作取得里程碑式进展。这部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十三五”重点规划的鸿篇巨制,近期又有五部分册正式面世:第二卷第一分册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上、中、下);第二分册硫盐矿物;第三卷第四分册SiO2族矿物;第五卷第二分册(上)硼酸盐矿物;(下)磷酸盐类矿物和第三分册碳酸盐和硝酸盐矿物(照片)。
《中国矿物志》的编著计划始于1984年,共七卷十七分册。时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的程裕淇院士(1912-2002年)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张炳熹院士(1919-2000年)分别担任中国矿物志编著领导小组正、副组长;中国地质学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著名矿物学家蒋溶先生(1902-1993年)担任《中国矿物志》编审委员会主任。
上个世纪,限于各种客观条件,《中国矿物志》编著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直至1992年方由秦淑英研究员主持,完成《中国矿物志》首卷-第四卷《卤化物矿物》的编著和出版;2000 年在黄蕴慧研究员带领下,出版第一卷《自然元素、金属互化物及碳、硅、氮、磷化物矿物》;2000 - 2002年在原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专项经费资助下,王立本研究员、李锦平高级工程师完成《中国矿物志》第三卷第一分册和第五卷第一分册的编著,2008年正式出版;从2006年开始至今,受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和国家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经费支持,编著计划终于得以持续推进。截至目前,由资源所蔡剑辉、陈振宇研究员为首的中国矿物志编研团队已完成十一卷册的编著工作,近期其中五个卷册正式出版,其余六个卷册将陆续面世。
《中国矿物志》作为矿物领域的系统性集成之作,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基石性工程之一。该系列志书是对新中国矿物学研究成果的全面记录和集成,涵盖了自然界已发现的矿物种在中国的产出状况,包括矿物种类、物理和化学特性、产地、产状和分布规律等信息,以及其资源环境意义,对于全面深入认识我国的矿物种类、特征、产状及分布规律,促进我国矿物学研究水平的提高,确立中国矿物学研究在国际矿物学领域的先进地位,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学价值,也推动了地球科学理论和应用的进步。同时,《中国矿物志》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可以为我国矿产资源综合调查、评价、开发、综合利用和管理、为新矿物材料与环境功能材料的创新开发等提供坚实的基础科学支撑。
《中国矿物志》编著工作的重大进展,得益于国家科学技术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各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得益于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现更名为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经费的持续资助;得益于中国地质学会及其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及其新矿物与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等全国性矿物学学术团体的积极倡导与倾力协助;得益于中国矿物志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的正确领导及对项目实施所需人力物力的充分保障。
目前《中国矿物志》尚未编著的还有四个分册,中国矿物志编研团队接下来的目标是继续努力争取立项,尽快全面实现《中国矿物志》的编著计划,并实现《中国矿物志》成果的网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