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河 研究员

发布时间:2010-05-27

李延河 研究员
男,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位素实验室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邮政编码:100037
联系电话:010-6899909613641158293
电子信箱:lyh@mx.cei.gov.cn


--------------------------------------------------------------------------------
1984年本科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
1989年硕士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学专业,
200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
自1984年起,一直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工作。负责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科研专项、地质大调查等多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和中直机关优秀青年称号,获得部科技成果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社会及学术兼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矿床地质”等刊物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同位素地球化学,包括:氧和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矿物微区同位素分析和定年技术、非传统同位素分析技术及在大气、海洋、环境和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应用。

正在主持和最近完成的科研项目:
地球早期岩石中的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3-2005
新疆吐哈地区硝酸盐矿床的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及矿床成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1
LA-MC-ICP-MS微区同位素分析和定年技术研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2011
铁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及标准物质研制,地质大调查项目,2008-2010

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与创新点
在国际上首次实验测定了硅同位素动力学分馏系数,为硅同位素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固体样品的氦、氖、氩、氪、氙5种元素的同位素全分析方法,研制了矿物流体包裹体惰性气体同位素分析的压碎装置。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硝酸盐的δ17O、δ18O、δ15N全分析方法,首次在新疆吐-哈盆地超大型硝酸盐矿床中发现了明显的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17O),证明了硝酸盐是由光化学反应产生的,该矿床是通过大气沉积形成的。对太古代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硅铁建造BIF的硫、硅、氧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明显的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和硅同位素负异常,首次揭示了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33S)与BIF类型及同期火山活动之间的关系,查明了BIF在太古代-早元古代广泛分布,1.8Ga以后BIF突然消失的根本原因。建立了BIF形成的新机制:无论是Algoma型,还是Superior型BIF都是由地球早期的海底喷气作用形成的;在海底喷气活动过程中SiO2首先沉淀,形成硅质层,Fe2+经氧化形成Fe3O4随后沉淀,形成磁铁矿层;一套韵律层代表了一次海底喷气活动,海底喷气的周期性活动形成了规律性的韵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