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强

发布时间:2022-07-18

姓名:王立强

性别: 

职称:研究员

学位: 博士

办公电话:68999081

15810369046

Emailwlq060301@163.com 

邮编: 100037

通信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

 

 

 

所在部门: 境外矿产研究室(一带一路地学研究中心)

 

 

简历

王立强,1984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3以来一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工作其中2014-2016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在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境外矿产研究室(一带一路地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地球学报》编委、《沉积与特特斯地质》、《地质与资源》青年编委。自参加工作,主要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重点,以斑岩-矽卡岩型铜、钼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开展典型矿床成矿机制、区域成矿规律、矿产勘查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和通迅作者在GSA Bulletin》、《Gondwana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44篇,其中SCI论文18EI论文3。获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称号,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省部级奖3、地调局地质科技奖2项、中国黄金协会科技奖1

工作经历:
12021.09-至今,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境外矿产研究室, 研究员

22020.12-2021.08,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矿产资源大数据中心, 研究员

32015.12-2020.1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 科研人员(副研究员),其间2019.5-2019.6,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 地球科学系, 访问学者

42013.07-2015.1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 科研人员(助理研究员),其间2014.3-2016.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学院, 博士后

 

 

学科类别:

矿床学

 

研究方向:

西藏碰撞造山带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

主要研究矿种:

铜矿、钼矿、铅锌矿、钨-铌钽矿、锑矿、钴矿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2012YFC2900100,藏北高Sr/Y淡色花岗岩W-Nb-Ta成矿作用与找矿快速定位,2021.12-2025.11500万元,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3046西藏狮泉河蛇绿混杂岩带首例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成矿机制2019.01-2022.1259万元,主持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8YFC0604106重要矿区成矿系统结构解剖与勘查技术集成示范2018.07-2021.06433万元,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1403040西藏浦桑果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富Co机制研究2015.01-2017.1225万元,主持

5.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矿任科[2019]N1902-02西藏革吉县曲隆地区(H44E0020201/5 万矿产地质调查2019.04-2020.04300万元,主持

6.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矿任科[2018]N1604-07,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成矿地质背景综合调查,2016.01-2018.12300万元,主持

7. 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JYYWF20182402,班-怒成矿带西段江玛-赛登地区铜金成矿作用,2018.01-2020.1280万元,主持

8.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167藏西北铜多金属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2014.01-2018.12330万元,副负责

 

 

获奖及荣誉:

 

1. 2021年获自然资源部青年地质人才称号

2. 2019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3. 2019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称号

4. 2019西藏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东段铅锌矿成矿规律与找矿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5. 2018西藏革吉县尕尔穷铜金矿床详查及找矿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6. 2006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十五 

7. 2006西藏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东段铅锌矿成矿规律与找矿突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8. 2006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一等奖,排名十一

9. 2020年西藏甲玛矿床勘查评价理论及技术方法创新与找矿突破,中国黄金协会地质科技奖一等奖,排名十六

代表性论文及著作

1. Liqiang Wang; Wenbin Cheng; Teng Gao; Yong Wang. A model involving amphibolite lower crust melting and subsequent melt extraction for leucogranite generation.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2022, 134.

2. Liqiang Wang; Juxing Tang; Yi Yang; Zhuang Li; Xin Lin.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S-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Lietinggang iron polymetallic deposit, China, Ore Geology Reviews, 2018.7.31, 98: 62~79.

3. Liqiang Wang; Yong Wang; Yuan Fan; Wangxiu Danzhen. A Miocene tungsten mineraliz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the western Bangong-Nujiang metallogenic belt: Constraints from U-Pb, Ar-Ar, and Re-Os geochronology, of the Jiaoxi tungsten deposit, Tibet, China, Ore Geology Reviews, 2018.6.30, 97: 74~87.

4. Liqiang Wang; Juxing Tang; Leon Bagas; Yong Wang; Xin Lin; Zhuang Li; Yubin Li, Early Eocene Longmala Skarn Pb-Zn-Cu Deposit in Tibet, China: Geochemistry, Fluid Inclusions, and H-O-S-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Ore Geology Reviews, 2017.10.31, (88): 99~115.

5. Liqiang Wang; Juxing Tang; Wenbin Cheng; Wei Chen; Zhi Zhang; Xin Lin; Maocheng Luo; Chao Yang. Origin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and Metals of the Bangpu Porphyry Mo-Cu Deposit of Tibet, China: Constraints from He-Ar, H-O, S and Pb Isotop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5.5.1, (103): 276~287.

 

 

 

 

下一篇:梅燕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