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973计划“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项目办公室与罗布泊钾盐研究与资源利用科学观测站在紫竹院东门联合举办了第45个地球日的宣传示范活动暨钾盐知识科普展,青海盐湖集团总地质师王石军高工也光顾现场活动。
钾是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这万物复苏的春天,钾盐课题组将自己的工作特色与此次地球日的主题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相结合,活动由悬挂横幅、摆放展板、发放宣传材料和现场解答四个部分对钾盐相关知识进行宣传介绍。
其中针对大家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刘成林研究员做了科学的讲解。关于全球板块运动与成钾机制方面:由于全球成盐成钾期的发生与全球海底扩张和火山活动、板块离散-汇聚、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等密切相关。自新元古末代期约6亿年以来,最重大的三次全球性板块构造运动事件为:1)新元古代末期至寒武纪最早期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2)晚石炭-早二叠纪新的超级大陆,Pangea联合古陆的形成及其侏罗-白垩纪的裂解;3)晚中生代以来全球板块向北的重新汇聚导致的新特提斯海的关闭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的隆起。之后又有人问到我国钾盐资源为什么这么缺乏。刘教授讲到:众所周知,国外大型—超大型钾盐矿床多形成于稳定克拉通巨型盆地中,而我国板块构造运动和主要成盐成钾期总体是在上述全球性框架内变化,但与超级大陆的巨型陆块相比,中国大陆主要由多个小陆块及其间的造山带镶嵌而成。从古生代开始,这些陆块经历了多期次离散、拼合构造旋回,形成了我国古代海相蒸发岩沉积多类型、多区域的复杂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古代蒸发盆地成盐成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找钾难度较大。但经过我们钾盐研究团队和相关专家的努力,我们正在逐步解开中国海相成钾之谜,揭示中国小陆块成钾规律;根据这些科学指导建议,我们对实现中国海相陆块找钾新突破充满信心。
活动现场共摆放展板10块、赠送科普图书《消失的罗布泊》100本、发放约400余张印有主要钾盐矿物的明信片,以及100份云南勐野井钾矿石标本。973首席科学家刘成林研究员为热心公众详细讲解我国海相小陆块成钾的研究成果,盐湖的形成过程和钾盐矿物的析出规律,得到了公众由衷的钦佩。活动现场其他工作人员通过对展板的介绍使公众深入的了解了钾盐及钾肥相关知识;展台上摆放的世界各地钾盐矿物标本更是引起公众的兴趣,很多公众都表示想要这些矿物标本留做纪念。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广大公众的肯定,许多孩子在参与活动后都增强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欲望;其中有一家人放弃假日去看北京国际车展的机会来参加科普展;更有一位老师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之后,希望科室的成员可以去延庆的学校进行授课,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学到这些知识,充实他们,因为她坚信“少年强则中国强”。
此次科普活动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在欢声笑语中为公众详细介绍了我国钾盐资源概况、如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等有关实践及最新找矿成果,不仅普及了地球自然科学的知识,还提高了公众对“世界地球日”的认知程度,更是提高了公众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公众纷纷表示应多举办类似活动。 (王立成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