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6日,国家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第三项目《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及实验研究》关于长江中下游实验区的22个专题验收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对相关课题所属专题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和汇报,并形成验收意见。
中国科学院常印佛院士、国土资源部黄宗理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董树文研究员、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战双庆院长和吉林大学、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勘查技术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江西省地质鲁昂产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等众多专家应邀出席汇报会,共计60余人。
国土资源部黄宗理研究员主持了会议。课题负责人吕庆田研究员首先就项目的工作内容做了简要介绍,随后22个专题负责人就各自课题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汇报。各专题取得成果有:
(1)通过天然地震和反射地震方法发现了成矿带Moho面隆起,成矿带地幔应力由西向东发生扭转;发现成矿带上地壳“鳄鱼嘴”构造,认为岩石圈经历了地壳增厚和拆沉减薄两个过程。
(2)形成了深反射地震处理解释的相关软件,提出了提高信噪比、多炮同时解释和深反射高精度成像等多个数据解释方法。
(3)提出了天然地震数据处理的地壳校正新方法,解释了上地幔层析成像结果,发现了平行于成矿带的软流圈低速带。
(4)提出了物性分层和典型Moho面等思路,发现成矿带上地壳多为高阻,下地壳多为低阻,定义区内30-38km深度的电性界面为“电性Moho”。
(5)针对地震反射方法提出了块状模型概念,起伏地形高精度初至波成像新技术,解释了郯庐断裂东侧华北块体与扬子块体碰撞接触关系,发现Moho面在郯庐断裂带西侧较浅、东侧较深。
(6)针对深反射地震方法提出了无射线层析静校正技术、起伏地形叠前偏移技术、共法线角叠前偏移技术等,使用新技术处理了宁芜、铜陵矿集区数据,并获得了三维深反射结构。
与会院士、专家和参研人员就各专题的汇报内容开展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各专题取得的进展和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专家组一致通过了专题验收。
最后,项目负责人吕庆田研究员做了总结发言,希望各专题能够紧密围绕专项首席科学家、院士、专家和专项办提出的意见和要求,扎实推进成果提炼、集成、展示及课题的验收准备工作。 (张昆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