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调局创新境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为实现境外地质调查规范化奠定基础

发布时间:2016-05-16

4月26日—27日,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安排,地调局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在京召开境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要求研讨会,通过对《境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的广泛研讨,对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工程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部署。
    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协调人王瑞江在会上表示,开展境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意义重大。这项工作创新性强、难度大,因此对技术方法的要求更高,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可操作性。
    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工程首席专家王宗起表示,境外地质工作的目标是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帮助企业境外矿产资源投资、促进地质科技发展,核心是战略、基础和公益。由于各国情况复杂不一,境外地质工作必须重点关注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高度注重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全面,在技术方法和组织方式上有所创新,通过试点、示范项目,研究总结出一条适用于不同国家及不同工作程度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指南。
    他强调,研制一套普适性的矿产潜力和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是工程实施的关键性问题,应借鉴并创新国内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以1∶100万比例尺为参照精度,开展国内外典型区域调查与对比研究,运用构造与成矿新理论,研究解决制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成矿规律问题,创新评价、预测方法。
    据介绍,该工程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以构造成矿带研究为思路,部署了特提斯构造成矿带相关研究、古亚洲—乌拉尔—蒙古构造成矿带相关研究、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带相关研究、水资源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综合研究等多项专题。目前,中亚及邻区铜镍铀资源潜力评价与应用示范正在重点推进。
    会上,叶天竺、郝国杰、刘大文、朱裕生、彭润民等专家,分别就区域矿产预测方法—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要点、物探资料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的应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中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一带一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成矿区划、典型矿床主要编写内容等,进行了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在研讨后表示,希望正在修改完善的《境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要求》能着重提高方法等方面的可操作性,并在编制完成后举行有针对性的研讨,为实现境外地质调查规范化奠定基础。
    会议由吉林大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协办。来自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武汉中心、南京中心、沈阳中心、西安中心、天津中心、成都中心、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等单位的5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作者:周飞飞 照片提供:乔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