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相结合,助力绿色矿山发展

来源:地调局资源所 作者:高知睿 发布时间:2016-11-18

    2016年11月8日,为了圆满完成资源所承担的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德兴铜矿及生产过程中Re等元素分布规律研究”,项目组与德兴铜矿及其生产部门的主要领导和科技人员就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该项目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科研、调查、人才与团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项目取得的成果如下:

    1 、对德兴铜矿Re等元素分布规律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选择正在开发的铜厂和富家坞两个铜矿,进行基于PIMA技术的蚀变矿物研究,划分蚀变分带。Cu、Mo、Re、Au、Ag主要分布在蚀变最强的接触带附近,但Au主要靠近内接触带,Ag靠近外接触带;而Co主要分布在绿泥石(绿帘石)-水白云母化带;同时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显示,Cu与Ag呈正相关关系,Re与Mo的相关性最大,其他元素相关性不明显。

    2、对德兴铜矿的浮选和堆浸生产过程中的Re等元素分布规律进行研究,获得重要认识。

    对浮选过程的研究认为,黄铁矿是Co的最主要载体矿物。 Au和Ag含量在浮选流程中变化总体具有一致性,Au与Ag在含Cu的硫化物中的品位最高,其次是黄铁矿;辉钼矿含Au与Ag的品位较低。这与德兴铜矿生产过程中的结果一致。钼精矿和铜精矿的Se有潜在的综合利用。

对德兴铜矿杨桃坞、祝家村两个排石场,针对不同堆浸程度,系统研究岩矿石矿物种类、结构构造等特征,认为Au与Ag矿石的回收利用具有很大前景,但需要进一步优化金的提取工艺。堆浸场Re元素含量很低,回收利用价值很小,可以不考虑回收。

    3、在德兴铜矿首次采用重——超强磁选矿技术,并获得明显选矿效果,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该技术可有效富集有用金属矿物(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金红石、赤铁矿等),比例达到5-10%之内,抛掉90%以上的脉石尾矿。无论对原矿还是尾砂,重矿物有磁部分铜含量明显上升。该技术路线对环境脆弱地区有色金属矿床的开发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4、以“德兴铜矿浮选与堆浸过程”为实例,提出“工艺地球化学”的概念。

    指出,“工艺地球化学”是研究生产工艺过程中有关元素的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范畴属于应用地球化学,以矿物学、地球化学、工艺矿物学、矿业工程等学科为基础,主要内容包含生产工艺过程中元素的赋存状态、含量、寄主矿物的分布、可利用性等,主要研究手段为显微鉴定、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电镜能谱、电子探针、ICP-MS、原位测试(LA-ICP-MS)等,最终目标是研究有关元素的可利用性和减缓环境压力,推动矿山的绿色发展。

    5、发表和组织发表相关论文5篇,出版专著1部,培养研究生4名。

    德兴铜矿领导及专业人员充分肯定了项目取得的成果,认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发挥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对德兴铜矿的Re、Co等元素的综合利用具有指导和技术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