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研究成果资源所刘成林团队主动发表论文--助推成果应用

来源:地调局资源所 作者:沈立建、张华 发布时间:2018-10-26

  资源所刘成林团队国家973计划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项目(2011-2015为基础,促进成果的转化应用,近期连续发表3篇国际SCI检索论文。The Mesozoic-Cenozoic tectonic settings, paleogeography and evaporitic sedimentation of Tethyan blocks with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otash formation(中国中—新生代特提斯域陆块构造环境、古地理和蒸发沉积特征及其成钾意义)、Quantitative temperature recovery from middle Eocene halite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easternmost Tethys realm(特提斯域最东部始新世中期石盐流体包裹体定量温度的恢复)和《Chlorine isotope analysis of Triassic salt rock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salt lake in Sichuan Basin, China(中国四川盆地三叠纪盐岩氯同位素分析及古盐湖地质意义)近期分别发表于国际期刊《Ore Geology Reviews》(2018.09.00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s00531-018-1648-0)和《 Carbonates and Evaporites》(s13146-018-0431-4)。 

  论文成果将中国蒸发岩盆地成钾的气候环境、构造环境和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综合进行讨论,系统评价了中国蒸发岩盆地的成钾潜力,指出了可能的成钾地区;定量恢复了库车盆地中始新世的古气温,属于高温气候,有利于古代盐湖成钾;利用石盐氯同位素进一步证实了四川盆地三叠纪盐湖已演化到钾盐析出阶段。这些成果这对今后中国的找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等。 

  刘成林团队通过对特提斯域中-新生代中国陆块的漂移历史、古地理、构造环境、蒸发岩盆地(主要包括:三叠纪四川盆地、晚白垩世思茅盆地和白垩纪-古新世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演化、蒸发岩系的沉积旋回、古气候和物源等多方面的总结和研究,提出了特提斯域中国陆块蒸发岩盆地的成钾过程和"小陆块碰撞-湖链"成钾模式。世界上钾盐矿床广泛存在于中-新生代特提斯域盆地中,包括中亚晚侏罗世钾盐矿床和泰国-老挝晚白垩世钾盐矿床等。在中国扬子陆块、思茅陆块和塔里木陆块内发育有海相和海陆过渡相蒸发岩盆地,但只在云南思茅盆地内发现了小规模的勐野井钾盐矿床。因此,特提斯域中国陆块内是否能形成大型的钾盐矿床长期存在争议。团队研究认为,中国这些陆块自晚二叠世以来不断从南半球漂移到北半球,并碰撞和焊接起来。这些陆块之间的碰撞起始于板块的东部,自东向西不断拼接起来。这一碰撞过程导致了:1)陆块之间的海水不断向西退却;2)差异性的地形升降导致东部地形较高,而西部地形较低;3)碰撞引起南北向的主压应力,导致近东西向的盆地拉伸,从而形成了一系列东西向展布的“链状”次级盆地系统。在这种 “链状”次级盆地系统中,碰撞导致沉积环境越来越封闭,海平面上升时海水只能从西部流向东部,因此,最西部靠近广海的次级盆地中沉积碳酸盐和硫酸盐,起到预备盆地的作用,卤水继续流向东部次级盆地,远离广海,卤水进一步蒸发浓缩,最终,在最东部的次级盆地中沉积钾盐。 

  基于以上成果,刘成林团队提出了特提斯域中国海相找钾指标体系及战略靶区。这一理论成果已经受到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云南地质调查局及新疆阿克苏库车县政府等高度重视,尤其指导了重庆长寿-合川地区和库车盆地等地区的找钾工作,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实施了重庆市国土局项目重庆市长寿-合川地区三叠系海相钾盐成矿地质背景调查及有利区评价,新疆库车县政府委托项目组开展库车盆地钾盐远景区调查研究,以确定勘查靶区及孔位。这些项目完成后,将进行钻探验证,有望实现古代海相钾盐找矿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