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制度是保证生产顺利完成的第一要素。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强化项目组全体成员“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提高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将各项目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实处,明确责任,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浙闽粤火山岩区铜金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组成立了以核心业务负责人为首的项目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核心业务负责人抽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履行第一安全责任人的职责,项目其他成员亦各尽其责,协助核心业务负责人切实搞好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一、在进入工区前,首先组织野外工作人员进行野外安全生产培训,向组员介绍工作区自然、地理、人文、交通、乡规民俗及治安状况,预测可能会遇到的自然灾害及野外动物,掌握一定的防护技能。选择野外驻地时要确保项目工作中的交通和通讯,保障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畅通等。在驻地要做好防火、防盗、防触电工作,地质资料必须做好防潮、防霉变、防虫蛀等工作,各种仪器要精心爱护、经常保养、及时维修。
二、配备急救包,备齐足够的药品,以应对擦伤、中暑、腹泻、被毒蛇咬等各类症状,检查每位组员是否配齐劳保用品,工作服颜色以鲜艳颜色为宜。配备卫星电话、北斗、GPS等,每日工作结束返回驻地后用北斗报平安,在“地调安全”上签到,直到野外工作结束。
三、严格审验项目野外工作服务车辆,只有车况良好,驾驶员驾驶证、行驶证、保险单(正本复印件)、身份证等手续齐全,才可以为项目野外工作服务,予以审验通过。对驾驶员进行安全培训,进一步提高驾驶人员安全行车的意识,将车辆运输安全管理规定及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最大限度的避免和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对野外车辆管理坚决做到:一是必须保证项目野外工作期间的正常用车及车况;二是车辆每次出车前必须仔细检查车辆状况,尤其是刹车、转向和灯光等必须处于良好状态,若行车途中稍感不适,应立即就近停车排查可能的安全隐患;三是确保驾驶员得到足够的休息,行车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四是山路行车一定要慢,尤其山路转弯视角不明处,除放慢速度外,还应鸣笛;五是野外车辆未经项目允许严禁私自用车或外出。
四、每日出发前,应了解当日气候、行进路线及路况,禁止单人进行野外填图作业,野外作业人员应按约定时间和路线返回驻地;工作中也应注意天气变化,观看天气预报;随身携带防暑、防蛇药品,在丛林间作业时采用“打草惊蛇”的方法;一遇不适,由同组组员协助到阴凉处休息。遇到雷雨天气,立即停止野外工作,雨后也不立即出工,出工前提前到易发生地质灾害地区进行查看,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让每一个项目组成员谨记:野外工作中,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以安全为主。
五、加强应急救援物资配备、应急救援预案制订和应急演练情况。野外工作过程中若遇突发事件,如意外坠落、交通事故(车辆伤害)、火灾、物体打击、触电、中毒、雷电、迷失、坍塌、中暑等,项目组成员要沉着、冷静,第一时间用北斗系统向矿产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报警,并报告发生的具体情况。坚持应急救援重大应急预案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资源共享、协同应对、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反映快捷、措施果断、预防为主。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只要进行野外工作前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有效的安全管理防范措施,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就可以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保证人员的野外安全。这两年来项目组积极地推进实施野外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充分地保障了野外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安全成为了浙江遂昌核心业务工作组最大的隐性成果。然而,安全生产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应时刻保持警惕,安全意识永不放松,深深扎根于每一个项目组成员的心里,让安全永远先行,才能保证工作顺利开展,日后取得大的成果,让付出有所得。
野外遇到车辆突发状况及时处理
项目组成员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攀爬林间陡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