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牵头并组织全国各省地勘单位、行业部门和科研院校等630余家单位4500余名地质工作者共同研编完成的《中国矿产地质志》重要标志性成果《中国矿产地质志·矿产总志卷》以95.58分通过终审验收。由原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担任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杨经绥、邓军,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孙传尧等17位两院院士以及38位地质矿业界专家组成的评审组认为该志书为举国体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尽快出版,加大推广应用,普惠国民。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副部长寿嘉华等老领导、专家、《总志》研编组代表出席会议。
《中国矿产地质志·矿产总志卷》由王登红,王瑞江和王保良担任主编,是继顾琅、周树人(鲁迅)1906年《中国矿产志》之后第一部全面反映我国矿产资源领域创业历程、历史贡献、资源全貌、勘查成果、利用现状、未来趋势的志书,内容覆盖我国已发现182个矿种、7万余处矿产地。
专家组评审认为,该志书为当代中国矿产地质“大百科全书”,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性矿产地质详实志书的空白,具有里程碑意义。志书分析总结了我国矿产资源禀赋、成矿条件、时空分布、产业发展等整体特征,提出了关于我国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可持续供给能力的若干判断,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志书首次按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矿点等五个规模级次,编制了中国能源、金属、非金属、水气四大类矿产、182个矿种、7万余处矿产地分布全图(1∶250万)和说明书等,对国家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和支撑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具有重大意义;志书创新性提出新的矿床(成因/工业)类型分类方法体系,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将对我国矿床学研究创新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志书首次提出“三位一体”(矿种+规模+矿床类型)矿产地质图和“五位一体”(矿种+规模+成因类型+成矿时代+矿床成矿系列)成矿规律图的研编方法,指导各省、各成矿区带编制完成了新一代矿产地质图和成矿规律图,提升了我国区域成矿学、矿床的成矿系列研究水平;志书还提出了矿产勘查“五性”(实践性、主观能动性、系统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及其特征,指导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研判资源潜力和找矿前景,提出新区域、新类型、新层位找矿突破方向,提出矿产勘查规划部署建议,为支撑区域矿业繁荣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提出了关键矿产支撑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对策建议,明确了我国寻找新领域、新矿种、新类型能源资源和矿物原材料的方向。
同日,中国矿产地质志办公室还组织专家对《中国矿产地质志·铝矿卷》进行了评审验收,该志书成果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评审。《中国矿产地质志·铝矿卷》由贵州大学付勇教授主编,历时3年完成,共13章,并附中国铝矿成矿规律图(1∶500万)及其说明书。志书全面系统搜集了全国653处铝土矿产地的勘查和科研成果资料,总结了中国铝土矿的发现、勘查、研究和开发利用史、资源的禀赋特征、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分析了我国铝土矿的资源潜力,总结了成矿预测成果;首次实现了中国铝土矿已发现矿产地的全覆盖研究总结,客观反映了中国铝土矿矿产资源全貌,丰富了我国铝土矿矿床学的研究内容,为铝土矿找矿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未来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铝矿工作部署提供了扎实可靠的基础材料,为优化中国铝土矿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铝矿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指示批示,认真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有关要求,探讨依托志书研编工作如何服务做好新时期矿产资源区划工作,为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工作部署提供、实施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提供基础支撑,本次会议特设中国矿产地质志服务成矿区划学术研讨会,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副司长牛力出席会议并致辞。牛力指出,当前我们正处在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十四五”工作收官,“十五五”谋划部署的关键节点上,明年的工作重点是查漏补缺,谋划部署“十五五”工作,鉴于当前矿产资源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这里面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区划工作,并提出要加强领导,提高站位,把区划工作作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要内容;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坚持守正创新,以理论创新指导新一轮区划;突出重点,服务全局,针对关键矿种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矿一策”解决方案等重要意见建议,尤其是要充分利用矿产志研编系列重要成果,积极服务区划工作。《中国矿产地质志》总主编王登红研究员组织与会各省地勘单位代表充分依托志书研编成果,结合本省矿产资源特点,围绕下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如何开展符合本省矿情区划工作开展了热烈讨论,取得了积极效果,形成了区划工作部署初步方案。
会上还举行了《中国矿产地质志》赠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