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中期高温古气候定量化重建及与成钾关系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5-08-19

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上典型的温室气候期,中白垩世气温更是达到了地球过去100百万年的最高值,因此中白垩世也被誉为地质史上的“supergreenhouse”或者“hothouse” (温室效应)。大量学者运用不同气候指标对这一时期的古气候进行了重建,然而,目前关于中白垩世定量的古气候记录仍然缺乏,同时期全球大规模钾盐沉积与”温室效应”关系仍没有查清。
    近期,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刘成林973钾盐项目团队的张华博士,基于“构造-气候-物源”耦合的成钾模型为主线,利用老挝盐盆他曲地区发现的原生沉积”人字形”结构石盐, 开展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老挝他曲地区白垩纪中期古大气温度最高达到62.1℃,这与中白垩纪因火山喷发出大量CO2导致的温室效应气候相吻合。这也首次直接、定量地对白垩纪中期古大气温度进行了定量化重建,并在此基础上对白垩纪以及其他地质时期气候与钾盐沉积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认为这种极端高温气候可能广泛存在于中白垩世的亚洲特提斯域的中-低纬度地区。依据目前的古气候记录,项目组提出白垩纪中期甚至其他地质时期大规模钾盐沉积与当时的极端高温气候密切相关,继而推断极端高温气候可能是引发地质时期大规模钾盐成矿的关键因素之一。
    上述研究成果是在973计划“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支持下取得的,目前该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2015(437):33-41,http://dx.doi.org/10.1016/j.palaeo.2015.07.022)。 (张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