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续内蒙矿业史 助力经济再腾飞——《中国矿产地质志•内蒙古卷》完成编纂,顺利通过评审

来源:地调局资源所 作者:黄凡 发布时间:2020-09-29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域辽阔,且处于古亚洲成矿域及叠加于其上的滨太平洋成矿域,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发现矿产种类多、分布地域广、能源及重要矿产优势明显等特点,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基地及新兴战略资源原材料基地,形成了诸如白云鄂博等一座座不朽丰碑,为自治区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矿产资源支撑和保障。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组织专家在呼和浩特对《中国矿产地质志·内蒙古卷》、《中国矿产地质志·内蒙古卷·矿产地质图(11500000)》及说明书、《中国矿产地质志·内蒙古卷·成矿规律图(11500000)》及说明书和《内蒙古矿产地质——中国矿产地质志·内蒙古·普及本》等成果进行了评审验收。这是内蒙古有史以来矿产地质及成矿规律研究方面最新、最全面、最系统的一部著作,填补了内蒙古矿产资源领域志书的空白 

  《中国矿产地质志·内蒙古卷及两张图和《内蒙古矿产地质》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牵头组织历时7年多完成其中,《中国矿产地质志·内蒙古卷》共1062章,系统搜集、整理了内蒙古自治内已发现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等143个矿种、2796处矿产地的勘查和科研成果资料,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矿产地质图(1∶1500000),首次实现了内蒙古已发现矿种和矿产地全覆盖,反映了内蒙古矿产资源全貌,为内蒙古未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扎实资料。志书系统划分了内蒙古已发现矿床的主要矿床类型,对400多处典型/重要矿床的资源储量、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勘查开发等进行了阐述,建立了重要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或找矿模型并总结了各类矿产的成矿规律,论述了主要成矿事件的地质背景特征,编制了各矿种矿床类型与规模、时空分布的结构图、表,综述了各矿种的产出时空分布规律,并简要论述了成矿特征及资源潜力;划分了内蒙古Ⅲ级成矿区带、厘定了矿床成矿系列,论述了各级成矿单元的地质构造环境及其演化、成矿地质特征,对重要成矿区带建立区域成矿模式,构建了区域矿床成矿谱系,阐述了矿床成矿系列的时、空演化和区域成矿作用演化的规律,编制了新一代内蒙古自治区区域成矿规律图(1∶1500000),优选圈定了18个矿集区,指明了找矿方向,为未来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内蒙古矿产地质》824,用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内蒙古矿产资源分布、矿床赋存状态、成矿类型及地质特征、资源勘查程度和开发利用现状,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矿产资源全貌和特色,并用科普创作的形式宣传了矿产资源省情和对矿床基本知识的认知,不仅展示了矿产资源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讴歌了地质工作者的贡献及牺牲精神,有助于扩大地质矿产工作的社会影响;还向全国社会各界提供简明扼要、突出核心内容、通俗易懂的权威性科普读物,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矿产资源意识及参与矿业活动的意愿。 

  《中国矿产地质志·内蒙古卷》是继《江苏卷》《福建卷》等完成的第13部省级矿产地质志书,将在修改完善、专家复核后提交出版社。《中国矿产地质志》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总结一百多年来全国及各省矿产全貌及成矿规律的重大成果,将陆续完成省级志书成果审查和后续出版工作,为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矿产资源保障与资源安全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和成功范例,为新时期自然资源管理和地质工作部署提供重要支撑,促进矿产地质科技创新,指导未来找矿勘查、评价和找矿新突破,持续发挥志书存史、资政、育人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李廷栋院士所说:“我深刻地感到,你们倡议和主持编制的全国矿产地质志实在是一件极其远见卓识的大事,通过编志对全国几十年乃至百余年积累的矿产资料来了一次大清理、大梳理、大总结(综合)、大拯救(一些行将毁损资料及时应用、老地质工作者脑子里的活资料),无疑对我国下一步的地质矿产勘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发展地质及矿床学理论、普及地矿知识等,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评审会由中国矿产地质志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资源所副所长王登红研究员主持。陈毓川、李廷栋、邵和明、郑大瑜、王保良、刘玉强、张德全、王瑞江、乔德武、丁孝忠、邵积东等24位院士专家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内蒙古地矿局、矿产地质志项目办以及内蒙古矿产地质志志书承担单位有关领导和主要技术人员80人参加了评审会。 

评审会现场